《人民日報》:兵器工業集團以負責任的發展贏得尊重
堅持創新引領,跨越提升技術地位、市場地位和戰略地位
作為我國陸軍武器裝備研制發展主體和三軍高效毀傷與信息化裝備研制發展的骨干力量,兵器工業集團始終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突破了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武器裝備,實現了由跟蹤仿研向自主創新的重大跨越,為我軍裝備建設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支撐。
在高質量履行好軍品核心使命的同時,兵器工業集團大力推進軍工技術的民用化、產業化。在重型裝備領域,成功制造了用于超臨界核電半速轉子加工的DL250型超重型數控臥式鏜車床,被評為“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大標志性裝備之一。在精細化工領域,積極發展聚氨酯等精細化工產業,已成為國內首家擁有10萬噸和20萬噸TDI規模化生產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在光電信息領域,突破和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OLED微型顯示器工程化技術,填補了國內OLED微型顯示器批量生產的空白。
兵器工業集團制定實施了“長師分設”制度等一系列人才工作制度,建立了一支由15名兩院院士領頭的科技人才隊伍。在大幅提高各類人才待遇的基礎上,還賦予首席專家和項目總師技術決策權、經費使用權、團隊組建權和考核評價權。
推進結構調整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優勢企業
兵器工業由于歷史布局和行業自身特點,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有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的現象。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兵器工業集團達成了推進調整重組的共識。到2011年9月底,集團公司直接管理的130多家成員單位已調整重組為30多家專業化或區域化子集團和10多家直管單位。
組織結構調整的效應很明顯。例如,夜視科技集團的211所、298廠、夜視公司同處昆明地區,產品和技術十分相近,過去一直各自為戰,重組以后由子集團統一規劃,很好地解決了重復建設問題。
結構調整是兵器工業集團“十二五”期間的一項戰略任務。兵器工業集團“十二五”期間將全力打造重型車輛與工程機械、石化與精細化工、戰略資源開發3個千億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平臺和光電核心器件、動力傳動、重大高端裝備等十幾個百億級軍民融合特色亮點。同時,兵器工業集團還計劃用兩年時間清理關閉300多家子公司,退出50多個價值創造能力低的民品,集中精力財力于核心使命和軍民融合發展。
張國清說:“通過‘十二五’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把兵器工業發展和結構的雙重矛盾解決好,把集團公司建設成為國際一流防務集團和國家重型裝備、特種化工、光電信息重要產業基地,同時,把一批子集團打造成為在國家層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市場中具有重要話語權的行業領先者。”
履行“有抱負、負責任、受尊重”發展理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兵器工業集團的員工有一個共識:責任是團隊發展的基石,有責任感的企業才可能成為最受歡迎的企業。近年來,兵器工業集團堅持統籌履行好經濟責任與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力爭以負責任的發展贏得社會各方尊重。
從制定執行“以排定產”等政策,到明確節能減排投入視同實現利潤考核,再到實施“三大工藝計劃”、強制淘汰1714臺(套)落后工藝設備,兵器工業集團采取了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2011年,集團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同比分別下降9%、22.1%、6.7%。
兵器工業集團還發揮技術優勢,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工程、重大活動、搶險救災等。以汶川抗震救災為例,兵器工業集團559廠急派技術人員攜帶5臺穿墻成像雷達趕赴救災一線,在廢墟中多次發現生命跡象;5308廠緊急提供了4臺激光測云雷達,為現場救災、災情評估和災后重建提供了寶貴資料;255廠緊急生產110噸次氯酸鈉消毒液,無償捐贈災區;908廠動員全廠職工每天連續24小時生產,為災區趕制了25萬套防毒口罩和90萬個濾毒罐。在定點扶貧云南省紅河縣過程中,兵器工業集團探索了以產業扶貧為重點、兼顧整村推進和教育扶貧的成功經驗,被授予“全國扶貧開發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本文章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