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審計在推動完善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審計署深化財政金融企業
發揮審計在推動完善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審計署深化財政金融企業審計工作座談會綜述
近期,審計署相繼召開了深化財政、金融、企業審計工作座談會,邀請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部門、單位和重點院校的20多位專家學者,為推動審計工作深化發展諫言獻策。座談中,與會專家學者重點圍繞在促進完善國家治理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審計職能作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建議。審計長劉家義,副審計長董大勝、余效明、侯凱,署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陳塵肇等出席座談會。
圍繞宏觀發展目標,明確審計工作定位
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大系統中一個內生的具有預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統”,國家治理的目標決定了國家審計的方向。那么,在財政、金融、企業審計工作中,如何準確定位、把握方向,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的需要?圍繞這一議題,與會專家暢所欲言、各抒已見。
針對財政審計工作,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認為,推動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要從推動政府依法理財入手。為此,財政審計可將促進預算制度改革作為推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國家治理的切入點。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教授提出,深化財政審計與建設公共財政的終極目標應是一致的,就是通過優化財政分配促進公眾利益的最大化。財政審計應著力推進公共財政制度建設,促進財政體制改革,盡快解決體制轉軌時期存在的問題。北京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教授認為,財政審計應在推進財稅立法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合理、合法、合憲的原則推進財政收入法建設,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推進財政支出法建設,按照有規、有序、有責的原則推進財政管理法建設。
關于金融審計,與會專家認為,其主要職責是防范金融風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錫軍提出,當前應重點關注系統性、跨部門、跨行業的問題,關注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方向性、長期性問題。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提出,應加強對金融監管部門的審計監管,促進其更好地履行監管職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認為,審計機關應關注金融監管部門的績效,即監管的收益和成本。
參加企業審計工作座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企業審計要以促進國有企業提高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進一步強化改革推手職能,加強對企業決策和經營過程的審計監督,切實發揮審計在推動或服務企業改革方面的作用,做深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者。大家還提出,要進一步創新審計理念,由“微觀審慎審計”向“宏觀審慎審計”轉變,由注重微觀(即企業個體)向微觀與宏觀并重轉變,由注重個體風險向注重系統性風險轉變。
把握經濟運行脈絡,突出審計工作重點
專家認為,高標準、高質量做好審計工作,需要在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同時,進一步突出審計重點,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關于財政審計當前應關注的重點內容,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馬駿教授認為,財政審計應加強對預算外資金審計,促進建立全口徑的公共預算體系;加強對財政、發展改革部門的審計,促進計劃、政策與預算相互銜接、有效整合;進一步揭示財政風險,促進建立財政收支總額控制機制;加強績效審計評價以推動績效預算改革,確保公共資金支出后實現預期政策目標,推進責任政府、效能政府建設。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小川教授認為,“十二五”期間,財政審計應重點關注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不斷拉大、財稅政策與國家發展戰略及其他宏觀政策不協調等問題。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教授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對專項轉移支付的審計,促進相關部門落實十七大提出的減少和規范專項轉移支付的改革目標。
關于金融審計,北京大學教授蔡洪斌認為,應重點關注金融機構的綜合經營、金融創新和系統性風險等,并及時提出建議,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服務。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曾康霖提出,審計機關當前應關注銀行貸款的集中度風險,關注和分析民間金融發展的利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錫軍提出,應對金融機構境外資產加強審計,避免出現重大風險。
關于企業審計,與會專家學者提出,在國有企業改革提速、國有資產規模日益龐大的背景下,審計機關要加強對國有企業改革政策、國有企業對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影響等方面的評估和監督,積極開展對宏觀經濟形勢、各產業及行業發展方面的預警分析,同時,高度關注國有企業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專家強調,“十二五”期間,企業審計應加大對近幾年的政府投資特別是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國有企業重大投資項目的審計力度;加強對壟斷行業的審計監督,以增強壟斷行業經營的透明度;加大對國有企業經營規范性的審計,防范企業違法違規經營。
適應經濟監督需要,提升審計能力
推動審計工作深化發展,實現審計在促進完善國家治理中的目標任務,需要以審計能力為保障,需要審計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和審計人員能力的不斷提升。
北京大學教授蔡洪斌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審計隊伍建設,不斷優化審計人員知識結構,積極加強與國際監管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認為,審計機關應將金融機構及金融監管部門的金融風險監管技術和體系引入金融審計,利用其技術資源,通過開展數據分析和挖掘,及時、系統地識別風險,更好地發揮國家審計獨立性、系統性優勢。同時,還應加強金融審計人員與金融機構的人員交流,促進提高審計能力。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為保證金融審計的有效性,應在人力、薪酬、專業知識等方面加大投入。
圍繞企業審計方法和組織方式,與會專家學者提出,要重視對統計、計量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審計組可更多采用矩陣式結構,既要包括以財務、審計見長的審計人員,也要包括以政策評估、風險分析見長的研究人員。在審計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開展審計,同時加大對審計查出問題的處理力度。專家們強調,應樹立“大審計”理念,充分發揮審計與各級黨組織監督、群眾民主監督以及企業內部監管機構等監督合力。同時,進一步增強審計工作透明度,讓社會力量參與到審計工作中。【來源:《中國審計報》】